
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
近期,上海多个区教育局在上海政府采购网密集发布采购意向公告,计划为三、六、七、十年级学生统一配备运动手环,总预算金额约1.4亿元,主要用于监测心率、记录运动数据、辅助教学管理等。记者测算后发现,单套采购价格平均不超过229元。8月27日,上游新闻记者以家长身份致电金山区教育局,工作人员确认,“学生运动手环项目正在招标中,由政府财政拨款采购。”对方表示,该项目为区级统一安排,今后还会出台配套的政策与使用细则。“是免费的,等手环发下来,家长如果有任何问题,可以通过学校反馈。”


政府部门出资为学生统一采购运动手环,本是出于对学生健康与教学管理的关怀之举,可是“集中采购”“金额过亿”这两个关键词一出现,反倒如同投石入湖,激起了一连串争议,说到底都是“没说清”带来的疑问。
先说说“必要性”这件事。运动手环作为当下流行的智能穿戴设备之一,多受健身爱好者和潮流人士青睐。它虽能助力健康管理与运动数据追踪,但并非生活必需品。对于学生群体而言,做好健康监测和管理,也还有许多性价比更高的方式,比如定期组织体质监测,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健康急救知识培训,优化体育课的强度分级等,如此大规模地投入巨资为所有学生配备运动手环,公众很自然会有疑问:为什么非要是运动手环?这个方案是最合理经济的吗?花了这么多钱能有实效吗?教育经费本就有限,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。
从采购价格来看,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教育部门“买贵了”。市面上不少大品牌的基础款运动手环,日常零售价为150-180元左右。按常理说,政府集中采购量大,议价空间更大,价格应该比零售价更低才对。可目前各教育局公布的拟采购价格基本都超过200元,这和公众预期的“集中采购价”不太一样,也容易让人怀疑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成本增加、资金浪费等情况。财政资金是公家账,每一分都要花得明明白白、物有所值,如果能够将价格构成、议价过程公开透明地讲清楚,自然能减少“是不是买贵了”的质疑。
还有一点让人很在意的,是学生身体数据被强行收集的问题。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,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包括健康数据等敏感信息。虽然此举初衷是关注学生健康,但运动手环对于人体相关数据的收集一般是比较全面的,可能会涉及隐私侵犯等问题。那么,这个用运动手环收集数据的方案,事先征求过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吗?收集到的数据会怎么存储、谁有权查看、会用在哪些地方、会不会被泄露或滥用?这些关键信息都应该明确说明。
其实大家也能猜到,这么大规模的采购,或许和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学生运动中猝死、昏倒之类的风险事件有关。教育部门想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警风险,减少意外发生,这份对学生安全的重视值得肯定。但“好心办好事”,更要讲究方式方法,尤其花的是上亿元的财政资金,更不能“一拍脑袋”就自己定了。
在推行此类项目时,教育部门应该先做详尽的事前调查:到底有多少学校、多少学生真正需要运动手环?除了手环,还有哪些更合适的安全保障方案?然后把调查结果、方案对比、预算构成都公开,给公众一个清晰的“说法”。同时,也要广泛征求家长、学生、教育专家的意见,让方案能兼顾安全、性价比和隐私保护。预算和执行过程更要全程公开,接受社会监督,让每一笔钱都花得有理有据、经得起检验。而不是先自作主张地把钱花出去,把手环发下去,再等着家长提意见,这就不是一个开门纳谏,倾听民意的态度。
说到底,给学生配运动手环不是不能做,而是要把“为什么做、怎么做、如何做好”这些问题都说清楚、讲明白。只有消除了大家内心的疑问和顾虑,才能让良好的初衷达成满意的结果,让财政资金花得值得、让家长和社会公众放心,也切实地守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。
杨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