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来源:台海网

杨希/漫画
近日,罗永浩与连锁餐饮集团西贝,在网上爆发了一场关于“预制菜”的口水战。这场口水战背后,关于预制菜的各种问题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如何进一步规范预制菜?据报道,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审查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(9月15日《海峡导报》)
□余明辉
据悉,此次这一即将征求意见的“安全国标”,被视为预制菜行业“合规时代”关键节点的国标,首次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,直指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预制菜“身份模糊”“知情缺失”“价质失衡”“安全存疑”四大痛点,值得期待。
长期以来,预制菜的界定争议,本质是标准与民意的“错位”。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通知,预制菜明确为“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、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”,中央厨房制作菜肴不纳入范围。但消费者普遍认为,只要非现炒现做、事先热加工后冷藏的成品半成品均属预制菜。近期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正是这种认知差异的缩影——企业依据官方定义否认使用预制菜,消费者却从实际体验出发认定存在预制菜。新国标若能在定义上更贴近民生认知,减少“名实分离”,方能化解此类争议。
知情权与透明度问题,关乎消费信任的基石。罗永浩强调的消费者知情权,实则是市场公平交易的基本要求。新国标要求强制披露使用信息,正是对“明厨亮灶”理念的延伸——消费者有权知道盘中餐是“现炒”还是“加热”,支付正餐价格是否匹配“新鲜制作”的预期。唯有透明化,才能重建消费信任。
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,是预制菜的“生命线”。尽管正规厂商生产的预制菜可能卫生达标,但生产、储存、运输环节的微生物污染、冷链中断、添加剂滥用等隐患仍存;加工工艺导致的维生素流失、蛋白质变性等营养健康问题,更让消费者对“新鲜现做”的象征价值难以割舍。新国标首次提出“不添加防腐剂”等强制性指标,聚焦“安全底线”,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,正是对这类隐患的硬约束。
价格与价值匹配度争议,折射市场规则的完善空间。预制菜降低了餐厅人力成本和食材损耗,但终端价格却与现制菜品相当甚至更高,这种“价质失衡”被质疑为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。对此,新国标需在定价逻辑上给出指引:预制菜的成本优势应更多让利消费者,而非成为企业“暴利”的掩护。当价格反映真实价值,消费者才能“买得明白、吃得放心”。
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合规时代”,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需要标准引领,更需要执行落地。新国标若能在定义、信息披露、安全保障、定价等方面,有效“对表”解决时下预制菜发展过程中的“痛点”,不仅能化解企业与消费者的认知矛盾,更能推动行业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质量竞争”,让预制菜真正成为“安全、健康、便捷”的代名词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台海网报料渠道】
邮箱:taihainet@163.com
报料、登报、维权、内容合作专线
杨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